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小小嬰兒每天只是吃喝拉撒睡,真的什麼煩惱都沒有嗎!

哈摟哈摟親愛的大家~~我是小寶貝媽媽經小編Ant!今天要來說說關「小小嬰兒每天只是吃喝拉撒睡,真的什麼煩惱都沒有嗎!」的事件!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source: toutiao)

 

 

若問新手媽媽最幸福的時刻是什麼,十有八九會告訴你,每天看到寶寶甜甜的進入夢鄉,真的覺得世界好清靜,人生好美麗啊!還有朋友告訴我,聽著寶寶沉沉的呼吸,似乎繃緊的神經一下子就放鬆了,如果此刻寶寶在夢中展演一笑,那種幸福的感覺真的是纏繞在自己的身體每一寸肌膚,寶寶太可愛啦!自己也好想像寶寶那樣,無憂無慮、無煩無惱,困了就睡,餓了就吃,想哭就嚎啕哭,想笑就放聲笑,自由自在!

還不會講話的寶寶,用他們最清澈的眼睛觀察著世界,又暢快淋漓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可是,他們真的像很多人想象中那樣沒有思考、沒有煩惱嗎?

(source: toutiao)

 

 

美國一系列研究得出的結果和人們的預期恰恰相反:嬰兒雖小,卻也有著複雜的情緒,和成年人一樣,他們妒忌、害羞、同情甚至還會有挫折感。他們的小世界真的很豐富!

 

【小寶寶的嫉妒心】

其中一項實驗是由美國得克薩斯科技大學的助理教授賽比爾·哈特主持進行的。哈特教授請了一個僅有6個月的小嬰兒和她的媽媽。當實驗室中僅僅有小嬰兒和她媽媽的時候,小嬰兒顯示出百無聊賴的狀態,但是當哈特教授把一個與小嬰兒同樣大小的布娃娃交給小嬰兒的媽媽照顧的時候,小嬰兒就不幹了,她先是衝著媽媽甜甜地笑。在發現媽媽不理她之後,她又開始拿腳踢椅子,她的媽媽按照教授的要求還是忍著不看她。小嬰兒這時忽然放聲大哭起來,甚至哭得快要吐了。實驗到此結束,結果證明這個小嬰兒也和哈特在過去十個月的實驗中碰到的每個小嬰兒一樣,表現出了強烈的嫉妒心理。

這在很多二寶家庭應該可以得到足夠的印證。當媽媽過於關注大寶的時候,不到一歲的小寶就會出現強烈的不安、焦慮、哭泣、要求媽媽抱等多種情緒,直到把媽媽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才算完事兒。

 


 

(source: toutiao)

 

 

 

【本能的害羞心理】

在牙牙學語的時候,小寶寶已經形成了一套複雜的思維模式。成年人的嫉妒、害羞、挫折感都能在嬰兒身上找到雛形和根源。例如害羞。

雖然醫生們很早就發現15%到20%的嬰兒天生害羞、容易焦慮,可他們並不瞭解為什麼有些孩子最終能夠克服害羞,有些卻始終擺脫不了。馬里蘭大學內森·福克斯最近的研究發現,嬰兒期的害羞最早是出於本能。他用腦電圖掃描器監測一組9個月大的嬰兒的腦部活動。面對陌生人的問候,那些性格內向的寶寶顯得緊張、焦慮不安,大腦中掌控憂慮、恐懼情緒的區域變得很活躍。而性格外向的孩子則會向陌生人伸出手去,腦電圖掃描顯示他們大腦中掌控積極情緒如“愉快”的區域會活躍起來。

在對這些孩子進行15年跟蹤研究後,福克斯發現父母的養育方式對孩子在嬰兒期的害羞情緒是否延續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那些被父母過分保護、或者得不到父母鼓勵克服害羞以及焦慮情緒的孩子在長大成人後仍然害羞、容易焦慮。而那些擁有自信、敏銳的父母、能夠在父母幫助下從保護殼中走出來的孩子往往能夠克服嬰兒期的害羞與笨拙。

所以當小寶寶面對陌生人或者在陌生的環境中膽怯又羞澀的時候,媽媽沒有必要強迫寶寶立即接受陌生人或者融入新環境,給孩子時間,給孩子勇氣,給孩子擁抱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source: toutiao)

 

 


 

 

 

【與生俱來的同情心】

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霍夫曼進行的實驗是,把一個嬰兒放在另一個正在哭泣的小寶寶旁邊,通常的結果是,兩個寶寶都會大哭起來。但當研究人員用小寶寶自己的哭泣聲錄下來再播放給他聽的時候,小寶寶卻很少跟著哭了。6個月大的時候,他通常不會跟著別人哭了,反而是衝著哭泣的小夥伴做鬼臉。13個月到15個月的時候,他就會開始主動去安撫哭泣的小夥伴了,甚至還找來媽媽幫忙。

這說明小嬰兒從出生開始就有一種自然形成的同情心,能從其他人的情緒中形成共鳴。只是這種同情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退或者可以自我控制。

小寶寶天生的這種悲天憫人的情緒真的很讓人感動。他們有著敏感的心,尤其當看到爸爸媽媽不舒服或者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往往會不遺餘力的想去幫助爸爸媽媽、想要安慰爸爸媽媽,甚至當發現自己真的無能無力的時候他也會無助的大哭。相信所有的媽媽都會有此體會,不多贅述。

(source: toutiao)

 

 

 

寶寶渴望與爸爸媽媽的互動

美國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邁克爾·古德斯泰因教授的實驗是,在兩組8個月大的嬰兒中,第一組的媽媽們被要求對小寶寶的咿呀兒語立刻做出反應,對他們微笑、進行愛撫。第二組的父母親則被要求不經意地微笑,並不刻意迴應小寶寶發出的某一聲音。結果,第一組的寶寶們很快就掌握了更多的發音,遠遠超過第二組。

這說明父母對嬰兒牙牙學語給予關注和迴應對他們學習語言至關重要。這會激發他們去嘗試更多不同的發音,因為小寶寶總是在不斷地努力以期得到更多關注和迴應。

 


 

因此爸爸媽媽要知道,寶寶雖小,但他迫切渴望與父母互動、一對一的相處以及眼神的交流。作為父母,無需用益智玩具和海報塞滿嬰兒房,因為一個孩子學習社會交往、情感交流是從他們最早和父母的互動開始的:他第一次凝視你的目光,他第一次用微笑迴應你給予他的微笑……其實孩子無時不在跟你“講話”,重要的是你知道如何去“傾聽”與迴應。

(source: toutiao)

 

 

 

【學習外語的天才】

華盛頓大學語言與聽覺科學系教授帕特麗夏·庫爾對兩組9個月大的美國嬰兒進行了測試。第一組除了自己的原生活環境外,還可以與講中文的成人呆在一起,玩玩具、說話。經過12次的相處,這一組的寶寶們學會了識別中文語音。而另外一組只與英語接觸的嬰兒則無法識別母語之外的另一種語音。同樣的實驗用錄影帶播放中文課程取代成人說話,小寶寶們便什麼也學不到了。

這說明嬰兒學習外語能力非凡,但缺少了感情聯絡,錄音機播放的教學內容對他們來說無異於吸塵器發出的噪音。小人學大人,才是寶寶學習外語的獨家“祕門”。

其實,寶寶天生都是語言家。如果一個寶寶生活在一個國際化的家庭裡,假設祖父母輩講法語,父親說英文,母親說德語,他們共同生活在中國。那麼這個寶寶從開始懂得交流起,就可以聽得懂並區分祖父母、父親、母親的語言,當然聽中文也完全沒有問題。當這個寶寶開始講話,他就可以完全無障礙的自由在這幾種語言間進行切換,與親人進行溝通。

所以,我們在孩子學習第二種語言的時候,且不說開始的時間早與晚,關鍵在於讓孩子可以有語言環境,或者為孩子營造語言環境,而不是強迫孩子學習語法、背誦單詞。

(source: toutiao)

 

小寶寶小小的腦袋裡,可是有太多大大的祕密哦!媽媽每天和寶寶朝夕相處,對寶寶的言行舉止多觀察,勤思考,早日找到最適合寶寶成長的模式,根據寶寶成長的特徵,和寶寶磨合出一個最為匹配的相處模式吧!。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Ant小編在小寶貝媽媽經分享的親子生活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小寶貝媽媽經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並分享這篇「小小嬰兒每天只是吃喝拉撒睡,真的什麼煩惱都沒有嗎!」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