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寶貝媽媽經小編Uber!今天要來說說關於「一位每個眾所皆知的大明星說:與其費盡心思讓孩子上好學校,不如教會他這些,看完真的超級受用!」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身處當代文明社會,“幼兒園”這三個字,卻一夕之間變成了家長們最不敢聽到的名詞。
我們在心疼孩子、痛恨“凶手”的同時,也必須要重視起有關兒童教育的問題。
如今的父母們大都忙於工作、忙於賺錢,在他們的觀念裡,只要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便可以接受最好的教育。
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這一點,我們從杜江霍思燕一家對嗯哼的教育上,感受得尤為深刻。
1
2
而對於嗯哼這個只有四歲的孩子來說,他能說出“因為他有噴射引擎,用力旋轉就可以飛”這樣的答案。
杜江說自己很喜歡和嗯哼聊天,對兒子的問題基本有問必答。
“儘量用小朋友能聽懂的方式,認真給他解釋”。
相比之下,嗯哼哭的次數更多,但杜江從不對孩子發火,相反都是第一時間迴應嗯哼。
或者用一種正面鼓勵孩子的方式,讓嗯哼獲得安全感。
當同齡的Jasper還在奶聲奶氣地用一些簡單詞彙來表達想法時,嗯哼就已經可以清晰表達,“愛媽媽就要給她買花、鑽石、項鍊、口紅、漂亮鞋子”。
在孩子的眼裡,大人的世界是深不可測的。
好奇心促使他們想要不斷去探究,你只有蹲下來,和他用一樣的眼光去看世界,才會明白他們真正的需求。
3
父母往往以為傾盡所有,讓他上最貴的學校,接受最先進的教育,便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杜江從來不是隻有嗯哼需要的時候,才會出現,而是一直在用實際行動告訴嗯哼:你慢慢去長大吧,爸爸會一直陪著你。
所以當他們選到不好的房子時,杜江並沒有哄騙嗯哼,而是實話實說跟孩子一起克服。
生活中往往有許多不如意,與其讓孩子樂觀地活在童話裡,不如讓孩子適當地接受現實。
因為孩子自己看得到,也感受得到,他會明白,也會在明白中長大。
我們不僅要教會他們什麼是真善美,更有必要讓他們認識假惡醜。
該如何牽著他們的手,幫著他們健康長大,才是父母最值得深思的問題。
設想一下,如果現在的嗯哼走進幼兒園,會是怎樣的場景?
他不會懼怕“長長的望遠鏡”,因為他會第一時間跟爸爸媽媽交流,他相信父母永遠會站在他這邊,不讓他受到傷害;
他不會輕易被老師、“醫生叔叔”哄騙,因為他有一定的辨別是非的能力,即使不懂,他也會大聲去問為什麼。
四歲的嗯哼讓我們看到,孩子不是真的一味的懂事聽話才好,能夠獨立思考,勇敢大聲表達自己,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父母將孩子帶到這個世上,必然要承擔起這份責任。生之,養之,育之,一樣都不能少。
每個孩子都是來到凡間的天使,他們眼裡的世界本該美好。這個世界不光有紅、黃、藍,更應該有橙、綠、青、紫。
不要讓某一教育的缺失,變成傷害孩子的魔鬼。
“給小孩燈和信仰,給小孩美和真相,這世界一定會變得更簡單。”
前兩天,“國民婆婆”胡可在微博上傳了一段兒子安吉練琴的視訊,讓人心疼又感動。
視訊中,安吉一邊用小手抹著眼淚一邊說:“我彈不好,彈不好,我總是彈不好。”
然後,小小男子漢又快速擦乾眼淚,跺腳下決心地說了一句:“我今天一定要彈好!”
接下來,安吉馬上收拾情緒,重新投入到了彈琴當中,流利的琴聲響了起來。
胡可配文說:“那一刻,我被這樣的畫面感動,小小的身體裡蘊藏了倔強的力量,我們不需要執著一定完美的結果,卻要擁有堅持的品格。”
自從安吉上次參加《爸爸去哪兒》以來,這個人稱“東北宋仲基”的小男孩,就憑著“暖心”、“堅韌”、“樂觀”的性情圈粉無數。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有一期節目中,到了房子的環節,安吉本來選到的是條件更好的1號房,但他卻和阿拉蕾交換,拿到了2號房的鑰匙。
爸爸沙溢說條件可能會很差,在抵達2號房之後,情況果然如爸爸所料,年久失修無人居住的房子,到處都是灰塵,沒有傢俱和一應的生活用品。
面對不堪的房子,安吉沒有抱怨,也沒有後悔換房,而是很快地轉悲為喜。他不僅一心想著幫助爸爸收拾房間,還想方設法的去安慰和逗笑正在幹活的爸爸。
這樣的安吉,給人的感受不僅僅是暖,甚至有些讓人肅然起敬。
面對挫折和並不美好的境遇,他能夠坦然接受,不屈不撓地接受挑戰,用一顆勇敢面對生活的心,讓大人也跟著動容。
然而,生活中,我們見過太多“玻璃心”的孩子,即使面對一些輕微的挫折,他們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一位10歲男童,因為媽媽只帶了姐姐外出逛街,心裡不平衡,於是帶著年幼的弟弟離家出走。
而在我們身邊,孩子遇到挫折之後輕言放棄,上興趣班半途而廢,生活中遇到事情總喜歡向家人求助,而不願自己動手嘗試,不願意去挑戰有難度的新鮮事物的例子更是不勝列舉。
我們都知道,培養孩子持之以恆的毅力和抗挫折的能力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們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孩子似乎依然充滿了無力感和挫敗感。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從弱到強的過程。能夠喚起孩子對自我的信任,激發起孩子的韌性的,除了自主的意願得到舒展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讓孩子相信自己擁有不斷克服困難的能力。
很多經不起挫折、“玻璃心”的孩子,缺乏的就是這種相信。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自我效能感”。它是由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指一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和預判。
我們會看到有一些孩子,他們主動為自己設定有挑戰性的目標,並且對此躍躍欲試,達成目標之後,他們會很有成就感。
而即使沒有達成目標,他們也會堅持不懈地想其他辦法。更重要的是,當他們面對失敗時,一般不會懷疑自己的能力,而是認為自己努力不夠或方法不對。
這樣的孩子,往往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說,自我效能感決定了孩子在面對困難時,付出和堅持的程度。
影響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很多。
一個孩子在自然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給予孩子自主解決的機會,那麼他們會自動的培養出高挫折商,也能夠讓他們從中真切的看到自己的力量。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勇敢地面對生活,因為即使我們再愛他,也沒有能力為他擋去所有風雨。
可是,當孩子去上興趣班,卻總是三分鐘熱度就輕易放棄時;當孩子遇到一些挫折就灰心喪氣、不肯再去嘗試時,他們總是輕易就觸碰到了我們心底裡的焦慮。
作為父母,幫助孩子形成堅韌不拔的毅力,直面困難的勇氣,是我們能夠給予孩子伴隨他們一生最重要的禮物。
幫助孩子提升“自我效能感”,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設立合理的目標,增加孩子的成功體驗
在《不可思議的媽媽》中,葉一茜和小亮仔單獨承擔了一個經營餐廳的任務,葉一茜鄭重的告訴兒子:媽媽需要你,並讓小亮仔獨自承擔起幫助媽媽“拉客人”的任務。
葉一茜說:小亮仔其實是一個比較害羞的孩子,去邀請陌生人來餐廳吃飯,對於小亮仔是個挑戰。
在兩次開口邀請失敗後,小亮仔開始給自己打氣:“我真的真的很不錯。”
第三次,小亮仔終於成功邀請到了客人。而此時此刻,小亮仔見證了通過自己努力取得的成功,他的開心也是發自內心的為自己感到驕傲。
只有我們相信孩子的能力,成為孩子身後默默為他鼓掌的人,讓他們伸展自己的觸角去感受這個世界,才能夠逐漸為孩子建立起擁抱世界的勇氣。
我始終相信,每一個孩子都天然具有頑強的活力。
願我們的愛與包容、信任與放手,成為孩子堅持不懈、勇敢面對世界的堅強鎧甲。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Uber小編在小寶貝媽媽經分享的育兒教養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小寶貝媽媽經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並分享這篇「一位每個眾所皆知的大明星說:與其費盡心思讓孩子上好學校,不如教會他這些,看完真的超級受用!」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