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你和孩子三歲以前聊的天,決定了他以後的智力!

雖然很早之前,大家就在提胎教了,聽聽音樂,和孩子聊聊天。等到孩子出生了,繼續努力地聊天,講故事,向他灌輸這個世界的資訊。但很多人都覺得這樣做很傻,那麼小的孩子,他聽得懂麼?他能學得進去麼?

01 奶爸辣媽回憶錄

—1—

以前我也覺得和嬰兒說話傻爆了,直到我自己有了兒子。

兒子出生第二天在醫院檢查,我就發現他能分辨出我的聲音。醫院護士抱他哄的時候一直哭,但聽到我的聲音就馬上安靜了。

剖腹產七天後回家,兒子就開始學會尋找聲音的來源。我們在聊天的時候必須要讓他看到是誰在說話,如果看不到說話的人他就開始鬧。

半個月大的時候,我爸發現他對我們的語調有反應,我媽不信。然後我爸假裝批評我兒子,然後兒子哇地一聲哭了。兩三個月的時候,我晚上一邊給他做按摩一邊逗他玩。當我學著老人、小女孩、粗嗓子說話的時候,兒子就會咯咯笑個不停。

(source: toutiao)

 

—2—

想起了好多年前孩子出生的那個晚上。

一直注重胎教,之前總是對著老婆的肚子給孩子唱兒歌,有一首歌一唱孩子就會在肚子裡動,伸手伸腳什麼的,她喜歡我就總唱,為了讓她到這個世界一開始就感受到爸爸的溫暖。

我看著她,叫著她的小名,而她睜著大眼睛好奇的看著我,然後我就立刻給她唱那首最喜歡的歌,結果她一聽哇哇大哭。

 


 

原來你一直不喜歡這首歌,在媽媽肚子裡扭來扭去是不高興啊!

—3—

你跟寶寶聊天絕對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做為一名腦洞大開的話嘮型爸爸,我在兒子0-1歲期間幾乎每天都抱著他講故事。故事主要有2個主題分別是小紅帽系列和龜兔賽跑系列。兩個主題差不多分別被我編了幾十個續集。另外會給兒子背唐詩,說兒歌,大量,重複。布書和卡片10個月才開始給兒子接觸。

目前不到2歲,語言能力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我經常被他懟的啞口無言。我更驚訝於很多話是他在自己建立的邏輯下說出來的,而不是無邏輯的重複。

(source: toutiao)

 

02 和嬰兒聊天,他們真的聽不懂麼?

1、人類在胎兒時期已經有了聽覺,並且開始學習所聽到的聲音。

聽覺從胎齡第22周開始發育,而足月兒直到37-42周才生產。這段時間內,胎兒雖然隔著媽媽的肚皮,但是他也在慢慢收集外界的聲音資訊,並且如果你有意識地讓他們多多接收外來聲音刺激,他們大腦神經元的部分功能水平出生後會優於沒有這樣做的新生兒。

很多人以為寶寶還小什麼都不懂,因為他們發育還不算完善,沒有辦法進行最有效的語言溝通,但是在他們的小腦瓜裡,一切都給了大腦或多或少的印記。他們並不是什麼都不知道的肉球,他的一切感官在你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就在發展,他能聽得到的時候就在聽你說,能看得到的時候就會開始看你說。他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想盡一切力量去感受這個世界,即使他還在腹中時候就開始了。

2、新生兒(28天內)的聽敏度已經和成人一樣,可以分辨聲音的不同。

 


 

人類天生就對人類的語音敏感,特別是母語、親密照料者(特別是母親)等等,他絕對能夠分辨這些聲音的不同,並且找到最熟悉的聲音。

你積極地和他聊聊天,說說話,語調輕柔而快活,他就會知道,他在一個熟悉而安穩的環境中,他有人保護有人照顧,眼前的這個人喜歡他的存在並且給自己食物和溫暖。這個過程中,其實最重要的不是說他能學習多少詞會多早開始講話(當然也比較重要),而是感受到安全和愛意,他不擔心自己被拋棄,他不舒服了可以敞亮地哭,高興了可以肆無忌憚地笑。

(source: toutiao)

 

認真去觀察去愛孩子的家長,不是寶寶容易哭就抱怨他難帶,而是加之更多的愛意和耐心、更多的陪伴來讓寶寶安心。大人和小孩多多聊天多多接觸,就是有一部分這樣的作用。而那些等孩子再大一些,抱怨“這孩子從小就和我不親”、“孩子太調皮”“孩子不聽話”等問題的父母就是沒有做好這些。

03 早點和孩子聊天真的有這麼大的好處嗎?

有個重要的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力和他在三歲之前所聽到的語言多少呈正相關。

最重要的時期是一歲以前,也就是一般人認為孩子還聽不懂父母在講什麼的時候最為關鍵。而那些認為孩子反正聽不懂,在他們12個月以前不跟孩子說話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認知能力上的發展,比一開始父母就跟他們說話的嬰兒差了許多。

當這些嬰兒長到3歲時,研究者給他們做《史丹佛·比奈智力測驗》,發現孩子的詞彙與他小時候聽到字數的相關係數為0.6,扣除父母平日掛在嘴邊的“把飯吃完”“快去洗澡”“快去睡覺”這種例行公事的句子,這個相關係數升到0.78。實驗者繼續追蹤這批孩子到他們9歲,這時,他們在嬰兒期所聽到的字數與他們在《Peabody圖片詞彙測驗》的相關係數是0.77。

這說明:嬰兒期父母和孩子說話的多少,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智力,孩子聽到講話字數的差異就是後來智力的差異。

為什麼?

神經學家測量人的腦細胞使用率的方法是看有多少腦細胞上面有“突觸”。突觸越多,說明腦細胞的使用率越高;突觸越少,說明腦細胞的使用率越低。

 


 

腦突觸形成的最關鍵時期就是0—6歲這個時期。而0—3歲的嬰兒腦突觸增長得最快;3—6歲速度減半;6—13歲速度又減半;13歲以後,腦突觸雖然也有成長,可是速度相當緩慢了。 所以在關鍵時期,如果大腦開發得越充分,智商就比較高;相反,智商就比較低。

(source: toutiao)

 

那麼腦突觸是如何產生的呢?

當人的感覺器官接收到外界的刺激,腦細胞間就會形成突觸。在腦突觸高速發展的階段,接受到相同資訊所產生的突觸就比較多;相反產生的突觸就比較少。腦突觸的數量決定孩子的智力和記憶力。

腦突觸密集的人,資訊傳導可達到一半人的2-3倍這就是為什麼老師常常說:同在教室裡的人上一堂課的效果完全不一樣。那是因為他們大腦接受能力不一樣。

04

美國的早期教育專家,哈佛大學的“哈佛學前專案”總負責人Burton L.White在他的《The New First Three Years of Life》(《從出生到三歲》)一開始就說:

在出生後的頭8個月中,寶寶的良好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成長的結果。如果父母順其自然,並且給予充分的愛、關注和身體護理,大自然就會很好的眷顧寶寶的學習過程。

我見過不少同事朋友說過,小孩三歲以前,不用管他,反正他們也是吃了睡,睡了吃。其實,父母若是用心帶過孩子,還是能夠分辨得出,花心思養育的孩子與沒有花心思帶過的孩子之間的區別,幾乎是一眼都能看得出的。

同樣是4~5個月的嬰兒,花費心思帶過的嬰兒,反應更靈敏,神情開朗,也更好動一點;整個嬰兒期沒有大人與他互動的孩子,神情仍是混沌一片,大人對他說話,永遠是一副沒有迴應的神情,有些孩子到這個時候,可能脖子都豎不起來。

(source: toutiao)

 

等再長大些,與爸媽交流少的孩子相比,經常與爸媽進行高質量交流的孩子詞彙量至少是前者的兩倍;上學後,這些孩子的閱讀、拼寫和寫作能力也比前者強很多。

但孩子早開口不代表就贏了人生,性格內向不愛說話也不代表他輸了人生。教育的衡量標準太多樣,不要框死了自己,也不要框死了你的娃。人生是場馬拉松,不要當成短跑來看待。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