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爸爸媽媽,請別讓孩子小心翼翼地討好你,早發現可以少受點罪!

大家好,我是小寶貝媽媽經小編CA!今天要來說說關於「爸爸媽媽,請別讓孩子小心翼翼地討好你,早發現可以少受點罪!」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source: toutiao)

 

不止一位媽媽,問過真心爸媽同樣一個問題:如何把孩子培養成有愛的人?

媽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有愛的人,當然是好事,但當我們開始討論是什麼樣的事,讓媽媽們想到這個問題時,卻發現,事情不太對勁兒。

媽媽們不安的緣由,往往是五六歲、六七歲的孩子,在媽媽不舒服、生病時,沒有表現得特別關心,或自覺地乖一點,甚至主動照顧媽媽。

“孩子身上有點什麼小異常,我們做大人的都緊張不已,為什麼孩子對大人不能付出同樣的愛呢?這太讓人寒心了!”

 

要的是愛,還是“討好”?

真心爸媽對此的看法,可能和很多爸爸媽媽不同。

我們覺得,如果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對媽媽生病不聞不問,確實是個問題,但期待五六歲的孩子就表現得特別會關心媽媽、照顧媽媽,是大人要求過高了。

對這麼大的孩子來說,被愛的需求,還遠遠高於愛別人的需求,他們本能地想要得到爸爸媽媽的愛,卻還沒有學會像大人期待的那樣,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愛,大人就不能期待孩子關心父母的程度與父母關心孩子的程度相同,接受這一點,你會愉悅很多。而且,孩子就是孩子,他並不是完全不關心媽媽,常常只是不知道如何表達、做什麼才能幫得上忙而已。

我們的經驗是,大人言傳身教,孩子都能看在眼裡,也會慢慢習得,大約要到十歲左右,大人才會明顯感受到孩子非常自然的關心。

當我們希望五六歲的孩子在媽媽生病時表現的特別有愛時,其實我們想要的不是孩子的愛,而是孩子的“討好”,這麼做,是在不自覺地培養孩子的討好型人格。

(source: toutiao)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很多人在成年後通過諮詢心理醫生或者閱讀心理書籍來探索如何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時,都會碰到一個讓他大為吃驚的詞——討好型人格。

心理學者們對它有不同稱呼,比如取悅型人格、迎合型人格、順從型人格,但大體上指的都是下面這些特徵:過於注重他人的看法;過於渴求親密關係和歸屬感,不惜為此犧牲自己的需求;壓抑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去取悅和迎合他人。

如果你肯花幾分鐘時間,到網上稍作搜尋,你會發現數千萬個頁面,都在討論這種讓當事人相當困惑和痛苦的人格特徵,而它的成因,恰恰主要來自一個人早年的成長環境和經歷,換句話說,幼年和童年時期與父母的相處模式,是這種人格特徵的主要成因。

這麼說,可能很多父母都會大呼冤枉,“我怎麼可能有意培養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呢?”當然,這種培養確實大部分時候是無意之中進行的,但可怕之處在於,那些不經意之間造成孩子討好型人格的細節,在父母們的育兒實踐中比比皆是。

(source: toutiao)

 

 

造成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幾個重要細節

1、經常讓孩子感受到不安

一位媽媽說,自己發燒不舒服,告訴三歲的孩子要安靜,因為媽媽需要休息,但孩子完全無視媽媽的要求,就是不肯安靜,一會要抱抱,一會兒要講故事,甚至一會兒又要撓癢癢,媽媽說不行,孩子就哭鬧不休,直到媽媽威脅“你再不閉嘴我就不陪你了”,孩子才肯安靜下來。

在這裡,媽媽表達的是對孩子不能體貼媽媽煩惱,卻忽視了,孩子的這些表現中,隱藏的其實是他的不安。孩子對媽媽不舒服感到不安、對媽媽不能像往常一樣陪伴自己感到不安,而媽媽的威脅,更加劇了孩子的不安,最後孩子的妥協,其實並不是理解了媽媽的不適,而是在媽媽的壓力之下順從了,壓抑了自己的需求和不安。

對於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這其實就是種下了一顆壓抑自己、迎合大人的種子。

2、經常表示需要孩子的安慰和照顧

典型的情況,就是大人生病時,期待很小的孩子的關愛和照顧。

一些父母偶爾發燒感冒,就希望孩子能無微不至、噓寒問暖;一些常年體弱多病的父母,更是經常對孩子表現出自己的脆弱,以博取孩子的關注,有的甚至經常用自己的病弱威脅孩子,讓孩子覺得,不因此對父母百依百順,就是不愛父母,就是不孝順。

 


 

就我們觀察,父母有如此表現,孩子確實會更容易乖巧、懂事、聽話,但代價是,長此以往,孩子的“討好型人格”也會慢慢養成,變成一個過於關注父母和他人看法,時時處處壓抑自己、取悅別人的人,這對孩子本人來說,無疑是相當痛苦的事。

(source: toutiao)

 

3、經常對孩子甩臉色,逼迫孩子服軟、道歉

一位媽媽問“我家三歲多的寶貝心事重,擔心大人生氣,性格敏感,該如何引導?”孩子的具體表現是:

每次做錯事,會條件反射地說“對不起”,有時候大人很生氣,他一看大人不原諒他就馬上抱著大人哭,還特別可憐的說“求求你別生氣了吧”。

這位媽媽認為孩子有此表現,是因為性格敏感,其實我們認為,不是孩子的性格讓他習慣於採用這種方式,很可能是爸爸媽媽對待孩子的方式,將孩子逼成了這樣。

當我們把孩子的表現,放到他的生活背景中去分析,可以推測孩子的日常生活環境可能是這樣的:

家裡有個特別喜歡生氣的爸爸或者媽媽,自己稍有不高興,一定會在臉上表現出來,告訴別人“我不高興了”,然後需要別人來道歉、承認錯誤,說一些“對不起”、“求求你別生氣”了之類服軟、討饒的話,他才滿意,才肯“放過”那個惹他不高興的人。

此類成人,會對配偶採用這樣的方式,也很容易對自己的孩子採用這樣的方式,孩子有什麼不聽話的地方,或者做了什麼大小錯事,他會首先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不高興”“爸爸媽媽很生氣”,甚至威脅孩子“你再這樣,爸爸媽媽不要你了之類”,非得孩子承認錯誤、道歉,才會不情不願地表示接受,然後恢復對孩子的好言語、好態度。

當然,在有老人蔘與育兒的家庭中,有如此表現的,可能不是爸爸媽媽,而是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中的某一個。無論這個人是誰,這樣的表現,都會讓孩子時刻敏感、緊張,經常小心翼翼地討好大人。

(source: toutiao)

 

 


 

4、經常要求孩子取悅別人

比如,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時,小朋友想要玩某個玩具,無論自家孩子多麼不情願,大人都在一邊不停鼓勵孩子出讓玩具:“寶貝是好孩子,好孩子要懂得分享哦!”

比如,自家孩子見到不熟悉的親朋好友不喜歡打招呼,大人往往會抬出“好孩子要有禮貌”的大帽子來逼迫孩子叫人,甚至當著別人的面批評自家孩子沒禮貌。

再比如,有的父母喜歡讓自家孩子為來家裡的客人表演某種才藝,唱歌、跳舞、彈琴或者背誦詩詞,孩子不配合,就批評孩子膽小、害羞、內向等等。

孩子不願意分享、不愛叫人、不喜歡當眾表演,又有什麼關係呢?當爸爸媽媽通過逼迫孩子達到自己的目標時,其實就是在告訴孩子:你是不重要的,別人是重要的,你應該放棄自己的想法,取悅別人。

(source: toutiao)

 

很多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著要乖巧、要聽話、要懂事,真心爸媽認為,對大人來說,這可能是好事,因為乖巧、聽話、懂事的孩子,讓父母更省心省力,也更有面子,但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因為這樣的孩子,最後常常變成具有討好型人格的成人,讓自己活得壓抑、疲憊,甚至痛苦不堪。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CA小編在小寶貝媽媽經分享的瘋親子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小寶貝媽媽經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並分享這篇「爸爸媽媽,請別讓孩子小心翼翼地討好你,早發現可以少受點罪!」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