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告訴你不可以了,你還做」大聲叫罵既過時又無用,科學研究表明:教育孩子要「輕聲細語」

低聲教育,指的是與教育孩子大聲喊叫相反的一種教育方式。
家長常常為教育和引導孩子效果不佳而束手無策,
不管你是喋喋不休地說服還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孩子全然不理。

如果經常對做錯事的孩子高聲斥責,不僅收不到效果,
反而對孩子的性格成長、心理健康有不利影響。

對孩子大聲吼叫的壞處非常多

經常性的大聲吼叫,對親子關係影響很差,
會造成以後孩子對他人的不信任感。

小的時候被經常驚嚇,大了會走兩個極端,
一個是非常膽小怕事,一個是情緒變化會非常大。

常常罵、大聲罵、越罵越聽不見

人的大腦有個特性,對習慣性的東西常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第一次大聲責駡時,孩子“如你所願”能被嚇哭,
但是次數多後就習慣了,每次被罵的時候注意力都是游離的,
所謂“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

吼罵孩子是白費口舌

罵孩子的壞處是,他一緊張,大腦會自動轉入逃生機制,
他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逃過一劫,父母就白費唇舌了。
此外,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你大聲吼他,
他將來也會大聲吼別人,對於孩子的脾性有害無益。

何為低聲教育?

低聲教育是與教育孩子大喊大叫相反的一種教育方式。
家長或幼師常常為管教孩子效果不佳而束手無策,
不管你是嚷嚷不休地說服教育還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式教育,孩子全然不理你。
如果經常對做錯事的孩子高聲斥責,不僅收不到效果,
反而對孩子的性格養成、心理健康有不利影響。
這時候就要考慮改用低聲教育的方式了。

低聲教育——科學依據

心理學家對表達哪些事情該用怎樣的聲調進行了研究,
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
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


這是因為:
1.低聲調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
也可使孩子抵觸、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鬆弛,有利於溝通。

2.低聲批評孩子,不僅可以集中對方的聽力,
而且也可以先發制人,不讓孩子使用高聲調。
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聲責駡孩子,孩子反抗的聲音也不低,
雙方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後惹得大人一肚子氣,孩子也不服氣。

3.低聲調可以趕走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時間最長的老師,
大人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靜,開口大聲責駡的父母,
肯定對孩子的性格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低聲教育——辦法措施

1 批評孩子要降低聲調

低聲調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
也可使孩子抵觸、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鬆弛,有利於溝通。低聲批評孩子,
不僅可以集中對方的聽力,而且也可以先發制人,不讓孩子使用高聲調。
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聲責駡孩子,孩子反抗的聲音也不低,
雙方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後惹得大人一肚子氣,孩子也不服氣。

2 運用正確的語氣和措詞

對許多父母來講,控制自己不去批評孩子是很難的,
因此,說話前請三思,運用恰當的語氣和措詞,效果會很好。
比如“我愛你,但是你的行為我不能接受”,這種話初聽會覺得很生硬,
但過一會兒,孩子很自然就會明白你的意思了。

3 把你所期望孩子要做到的要求解釋給他們聽

比如帶孩子逛超市,告訴他不要亂動商品,並警告如果違反的後果將是什麼。
你要從頭到尾貫徹到底,無需大聲威脅。

4 不要使用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語言

就事論事,不要隨意發洩對孩子的情緒,不要使用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語言。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別人包括爸爸媽媽的尊重,
而這種尊重、信任,會使孩子產生自信,是他們前進的重要動力。
每一個爸媽都盼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
但是打罵教育絕對不是最好的辦法,一時起到的作用也不會長久。


好好說話,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週末去舅舅家做客,恰逢舅母生日,還在實習的表妹,為了給舅母一個驚喜,
雖然一個月到手的工資只有兩千多,但還是用省下來的錢買了一大束花送給舅母。

大家都誇表妹孝順,不料舅母卻劈頭指責:
“你倒是掙了多少錢啊?還買這種中看不中用的東西,
本事沒學到,花樣倒學了不少。就不能省著點,讓我和你爸少為你操點心嗎?”
原本笑容滿面的表妹低下了頭,委屈地走進了房間。

而我卻看到舅母正喜滋滋地捧著那束花,
小心翼翼地插進家裡漂亮的花瓶裡,臉上帶著滿足的笑意。

舅母不是不喜歡那束花,也不是不感激女兒的心意,
不過是用錯了表達方式,本能地訴諸於諷刺和打擊。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家長,他們幾乎不會給予孩子讚揚和肯定,
取而代之的卻是打擊,挖苦和諷刺。

在孩子小時候,這種打擊比較常見的有:

考完試了,孩子考了第二名。
爸爸脫口而出:“怎麼不是第一名啊,還不夠努力啊,半桶水是不行的!”
其實爸爸很高興,經常在飯局上和朋友炫耀。


考完試了,孩子考了第一名。
媽媽理所當然:“第一名也不能驕傲,女孩子小學還好,等初高中就跟不上了。”
其實媽媽很高興,常和閨蜜說自己家的閨女爭氣。

這種教育方法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打擊式教育”,
很多孩子因此受到摧殘,尤其是發展中的孩子,
尚處不斷尋找自我認同的心理未成熟階段,
很容易因為這樣的打擊變得不自信或自卑,
最後不願與人溝通、甚至疏遠父母。

有一項對 1000 多名未成年人進行調查分析發現,
在家裡被“經常罵”的孩子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
有25.7%的孩子“自卑”,有 22.1%的孩子“冷酷”,有 56.5%的孩子“暴躁”。

幾米說,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因為傷痕是看得見的,而責駡帶來的傷口則是無形的。
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但需要學習,好好說話,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好好說話,是兒女對父母最好的報答

專欄作家謝可慧講述過一段因為自己不好好說話而傷人的往事:
60歲的父親不會用微信,也不會打字,
曾因為下載微信的問題多次向她求助。
而工作繁忙的她因為沒時間與父親交流,
教父親學微信這事便一直拖著。

有一天,父親問她,如何下載微信。
她正跟一個編輯談新書題目談得熱火朝天,
父親突然的問話打斷了她的思路,於是她不耐煩起來:
“老爸,你沒看到我正在跟編輯有事嗎?好好好,你等一下可以嗎?”

父親不說話,只在她身邊坐著。
等女兒忙完了之後說:“我現在不中用了,凡事都需要人教,
你說教我微信,這都拖大半年了,到今天也沒教我。
你看你剛才的態度,多傷人,我是你父親,可你這一等讓我等了大半年。”

聽完父親這番話,這才意識到自己的疏忽,心生愧疚。
我們總是認為,孝順就是給父母吃好的穿好的,有什麼要求都儘量滿足。

不要抱怨“爸爸應該是那樣的爸爸,媽媽應該是那樣的媽媽”。
如果你的父母沒能在物質上滿足你的要求,
請別忘了,給你生命與愛,並把你哺育長大已經耗費了他們太多太多的生命與精力。

時代不同、思想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各自的經歷不同,
所以我們與父母之間總有觀點、想法不同的地方。

不要嫌棄他們落後,埋怨他們老土,
多一些尊重、理解和溝通,再多一些謙讓與感恩。
不少人受不了父母的囉嗦,甚至因為囉嗦責怪父母,其實這種囉嗦又何嘗不是愛。

所以,真正的孝順,是對父母好好說話,
是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理解他們的不安,安撫他們的焦慮。
這才是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最好報答。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