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陶行知所說:
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
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允許“髒”是他們能夠自由生活的第一步,
如果怕髒而禁止他們的行為,則會讓孩子失去很多。
要知道,髒了的衣服可以洗,畫畫的地板可以擦,
弄亂的房間也可以收拾。若因為怕髒,
而讓孩子失去了主動求知、學習探索的能力就得不償失了。
說到創造力,小朋友在治療潔癖患者方面的創造力,大概是天生的。
試問誰家小孩不愛翻家裡的垃圾桶,沒有出門去撿過煙頭,
面對著泥水坑,還能忍得住魔鬼的腳步呢?
我反正是被鍛煉出來了。
經歷過屎尿屁的洗禮,見識過自主用餐的大場面,
當媽不到一年時間,我就直接繳了械。
所以講真,看到那些不僅守得住自己的陣地,
還能拿出十萬分毅力去努力改造下一代的家長,我是感到佩服不已的。
奶奶的怕髒,殺死了孩子的主動性
就像上個星期我帶著孩子到早教中心去上課,碰到的一位奶奶。
那個月的課程主題是火車,一上課,
老師在所有小朋友的驚呼聲中,請出了當天課程的主角 ——
長得很像小火車的千足蟲
簡單介紹過之後,老師邀請小朋友都圍過去,
看看千足蟲的身體摸上去是什麼感受,
是硬的還是軟的,是溫的還是涼的,是乾燥的還是濕潤的。
小朋友們自然都興奮得很,一個一個迫不及待的樣子。
輪到我們的時候,坐在後面的奶奶及時拉住了旁邊的那個小男孩,
對他說,“多髒啊,有細菌的,我們不摸,我們就看看。”
看小孩還是忍不住伸出了手,奶奶又神色凝重的加了個碼:
“摸了會生病的,到時候就要去醫院打針。”
很好,7個小朋友裡頭,就他們家小孩默默縮回了手。
到動手操作環節,看老師把大桶的顏料搬出來,
擠到盤子裡分發給下面的小孩,奶奶再次坐不住了。
“你小心一點啊,千萬別弄到衣服上。”
“哎呀,我不是提醒過你嗎!怎麼還是弄身上了,這多髒啊。”
“算了算了,你把東西放下,奶奶幫你畫吧,奶奶給你畫個最漂亮的。”
老師有些看不過去,告訴奶奶顏料都是可以水洗的,
弄髒了不怕,實在擔心的話還可以穿一件罩衣。
結果奶奶大手一揮說:“沒關係,我來替他畫,都是一樣的。”
小孩果然不再吱聲了。
畫完畫,老師領著小朋友們排隊出去洗手,只有他們家不需要。
洗完手回來是最後的分享展示環節,
所有小朋友捧著自己歪歪扭扭的畫,
一本正經的給大家介紹。
只有那個小男孩,拿著一張整潔漂亮的畫,
怯生生的站在那裡,下面坐著一臉自豪的奶奶。
只是奶奶可能從來都沒有意識到,
這節花了300塊錢的課,活生生被上成了30塊錢的效果。
就因為她怕髒。
媽媽的怕髒,殺死了孩子的活力
看到那個小男孩,我總想起小時候住在同一個大院裡的妹妹。
她的媽媽是醫生,也許是職業習慣的緣故,
會在家裡樂此不疲的給小孩的東西消毒——
很多時候一到他們家,就是一股子消毒水的味道,跟醫院一樣。
那時候我家養了一對小貓,小貓長大了生了一窩小貓崽,
本來說好了送給院子裡的小夥伴一人一隻。
所有人都歡歡喜喜的把自己的小貓領回了家,
只有她,當天就被媽媽把小貓送回來了。
直到今天我還記得當時她的樣子 —— 拽著媽媽的衣角,
想爭取又不敢說話,一邊聽著媽媽說“很髒的,
有寄生蟲啊,這怎麼能給你自己養……”,
一邊眼巴巴的看著原本屬於自己的那只小花貓。
平常閑下來大家聚在一起聊起自家小孩,她的媽媽總是很驕傲的:
“我們家蘭蘭啊,別的不提,愛乾淨那是沒得說的,白裙子穿三天都不用換。”
這時候旁邊的大人肯定就會開始附和:
“對啊對啊,滿院子的小孩裡頭就你閨女最省心了!
哪像我們家那個,別說三天,能保持三個小時那就謝天謝地了喲。”
那時候聽到這樣的議論,心裡總會有一點不忿的。
可是現在想起來,一個四五歲的小孩,為了這個不髒,她要付出多少努力呢?
很多地方不能去,很多東西不能摸,很多事情不能做,
很多時候,在心裡的興趣和衝勁剛剛冒出來的那一刻,
就要努力的把它們全都摁下去。
她好像也漸漸的習慣了,大家一起玩的時候
只有她一個人在旁邊幹看著,後來乾脆不再同我們混在一起,總是待在家裡。
只可惜事與願違,她並沒有如同媽媽期待的那樣成為一個健康壯實的小孩。
反而常常生病,過敏嚴重,也慢慢變成了一個乖乖的、
又有些呆呆的女孩子,就像一個乾淨漂亮的布娃娃。
我總覺得,她身上的活力,好像連同那些細菌一起,全都被她的媽媽殺死了。
只是對前者,媽媽用的是消毒水,對後者,媽媽用的是強制和恐嚇。
激烈的捆綁,不如溫和的幫助
家長的“不要,那個髒”,傳遞給小孩的是什麼?
是危險,還有麻煩 ——
世界是不安全的,到處都充滿了危險。
而你想要去探索,想要去嘗試,想要去觸摸,
這些統統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都會帶來麻煩,帶來不好的結果。
所以很多人會選擇直接用強制的方式,
去給小孩劃出無數個禁區,告訴他們不要去,不要動,不要想。
不僅不要,還要綁住自己的手和腳,
綁住自己的心,用恐懼去閹割自己的活力。
然而什麼樣的人,才會既惹不到一點麻煩,也遇不到一絲危險呢?
答案是死人。
因為死人才不會有興趣,不會有衝動,不會想要去探究。
而小孩大概是所有人當中興趣最多、衝動最強、探究欲也最大的一個了。
同樣面對的是“髒”,你擔心的是麻煩,害怕的是危險,
他們想的卻是好玩不好玩,有沒有意思。
如此,大人想要去把他們徹底綁住,
只能採用打壓、強制、恐嚇這樣激烈的手段,才會有效果。
這是生本能與死本能之間的對抗。
只是當你拒絕了未知,也就拒絕了驚喜,
拒絕了危險,也就拒絕了活力,而當小孩真的被綁住,
他的生命力也就被家長親手殺死了。
英國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孩子玩“髒遊戲”時身上被弄髒,
但身體接觸的大量微生物,可以使孩子的免疫系統“認識”細菌而不會對其過敏。
最後,讀到海桑的一首詩,會更讓我們遵從孩子的天性,髒就髒著養吧。
一個小小孩,如果他乾乾淨淨衣帽整齊;
如果他規規矩矩,這可並非一件多好的事。
如果他一開口便是叔叔阿姨好、再見再見你好;
如果他四歲就能讓梨,這又有什麼意義?
一個小小孩,應該是滿地亂滾滿街瘋跑;
臉和小手都髒兮兮的還應該有點壞,有點不聽話;
他應該長時間玩著毫無目的的遊戲。
他是一隻自私、可愛,又殘酷的小動物;
他來到世上,是為了教育我們;
讓我們得以再一次生長,而不是朽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