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毀掉一個孩子,只要這幾步

你知道麼,你平時這麼做能毀掉孩子。

 

拿羞辱當教育

許多家長盲目信奉“人前教子”的古訓,認為只有讓孩子覺得難堪,才能讓孩子長記性,以後再也不敢犯同樣的錯誤。有的孩子做錯了事收到的都是父母的責罵,“笨、粗心、臭打扮、亂扔東西”等等,都是親生父母給她貼上的標簽。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別急著發火,先想想原因。

 

當著孩子面和隔壁家小明作比較

樣拿自己孩子短處和別人長處對比,不僅不會讓孩子完善,更有可能的是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從而讓孩子陷入兩種困境:一種是自卑,另一種是嫉妒。孩子的情緒會變得低落沮喪,自我評價變低,同時也會漸漸滋生出消極的心理,若這樣的情況多了,長期累積下來,就會養成孩子自卑的心態。


 

日常說話命令式的口氣

孩子從出生那日,分離出母體開始,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願和個性,我們應該去尊重他,而不是把孩子當成沒有意誌的私有物品,用自己的意誌覆滅孩子的意誌,抹殺孩子的個性。在同孩子說話的時候,不妨試著蹲下來,平視著孩子的眼睛,用行動告訴孩子,我們是在平等的交談。即便工作生活中有再多不如意,情緒再焦躁,也要記得先深吸一口氣。

 

萬事包辦

無論是吃飯穿衣,還是收拾玩具,都是家長們一手包攬。雖然看起來,這是對孩子的照顧,但是也讓他們失去了基本的動手能力。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都上了大學還不會洗衣疊被,甚至有些連鞋帶都不會系。平常要分配一些家務給他們做,多一些自由發展的空間,孩子成長逐漸學會獨立。


 

出口成髒

孩子的習慣都是從家長身上習得,如果爸爸媽媽們自己都是出口成“髒”,那麼孩子自然也是有樣學樣。所以教育孩子,要從生活中點點滴滴做起,平常做個好榜樣,孩子才能變成一個有禮貌的人。

 

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對孩子說“再哭我就不要你了”,或是任由旁人對孩子講“你爸媽不愛你了”之類的話,都會嚴重的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變得小心謹慎,膽小怯懦。


 

不守承諾

說好帶孩子出去玩,卻又各種理由推脫;製定了各種規則,卻都是由父母率先去破壞掉......這些都在慢慢削減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度,降低父母的威信。

告訴孩子你為了他犧牲了多少

要經常告訴孩子:為了養他,你操碎了心,都累出了病;如果不是有他,你可以每天活得多麼輕鬆愉快,你的事業會發展得多麼輝煌。所以為了不辜負你,他也不可以不努力地學習啊。只有這樣,才能讓你的孩子成長為一個負重的人。

 

不厭其煩地提問題

家長給孩子買了一本書,陪著孩子讀完之後,經常有個壞毛病,就是拚命提問題。“小雞是吃什麼的?兔子長幾隻耳朵?”如果家長同時還表現出情緒上的著急和生氣,便更糟糕,這會讓孩子“做噩夢”的。以至於以後每讀一本書,都心存恐懼:“媽媽會問我什麼問題呢?”陪孩子讀書是最溫暖的時刻,但這種氛圍往往被“急功近利”的問題破壞。

 

爸爸好還是媽媽好?

只要是自己的孩子,無論爸爸媽媽對孩子都不可能有了差心,這種情況下問出這樣的問題就是無事生非。很明顯,孩子很難在這個問題里做出什麼選擇,因為在他心里,根本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爸爸媽媽對他都很好,但必須要回答,這個時候有一個完美答案就是“爸爸媽媽都好”。家長問出這個問題,很明顯是想聽這個完美答案,他們會覺得孩子懂事,因而誇獎幾句。久而久之,孩子在回答的時候,為了得到父母的表揚,就會不自覺地就帶上一種迎合,奉承的意思,你喜歡聽什麼,我就說給你聽,慢慢孩子長大了,不用教就懂得察言觀色,阿諛奉承,溜須拍馬,這種東西絕對不是天生的,幼年的教育在其中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親子天地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