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孩子長成什麼樣子,大部分與母親對待孩子的方式有關!

大家好,我是 Ant 今天來跟你說說 孩子長成什麼樣子,大部分與母親對待孩子的方式有關!吧!讓我們來看看!

 

每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寶健康成長,那麼,父母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記者諮詢了聊城市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的心理諮詢師張娜。

(source: toutiao)

 

張娜說,嬰兒不是一張空白的紙,一個人從受精卵開始就帶上了家庭的印記。從嬰幼兒時期開始,一個人的意識和思想就逐漸形成了,而且早期的經驗能影響一個人今後的發展。對嬰兒來說,最重要的人是“母親”——這裡的“母親”指的是照顧嬰兒的主要負責人。

從原始社會開始,男性的社會責任是狩獵、保護女人和小孩;女人的社會責任就是照顧孩子和家庭,一個女人之所以能成為母親,源於她能夠及時捕捉對嬰兒的需要,這種能力是母親的本能使然,也是一個女人在成為母親後不斷習得的。出於本能,母親聽到嬰兒的哭聲能夠立刻放下手邊的事情奔向孩子;出於本能,母親能夠讀懂孩子的需要,滿足孩子的需要;出於本能,母親能夠感受孩子的情緒,才能給孩子及時的迴應。得到母親關注,需要能被滿足是嬰兒早期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礎。

(source: toutiao)

 

張娜說,孩子成長為什麼樣子,大部分與母親對待孩子的方式有關。母親如何對待孩子甚至能影響孩子的人格結構,比如一個沒有得到母親關注及迴應的嬰兒就有可能成長為一個缺愛的、不安全的、不穩定的個體。直到他成年之後,這些情感會被一些應激事件激發出來,同時這些早年的體驗會一直伴隨他,影響他的生活。直到他遇見一個能夠療愈他的人,重新“被養育”,重新獲得心理上的成長,但是很多人沒有這樣的運氣能夠遇見這樣一個足夠好的人。

 


 

同時,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能夠對孩子產生無法替代的影響。精神分析學說有一個觀點是“精神病人都有一個精神病母親”,張娜在諮詢中發現,也確實有這種現象的存在。精神病人的母親確實有著與正常母親所不同的教育方式,這些媽媽對待孩子經常採用打、罵的方式,或者不能迴應孩子的需要,這些都會影響孩子長大後的性格和人際關係——一個成年人所擁有的人際關係都是在重複早年與母親所形成的人際關係。

(source: toutiao)

 

張娜總結到,媽媽決定嬰兒。要想孩子活力無限、打牢心理健康基礎,一定要建立良好的母嬰關係。而良好的母嬰關係來自於家庭中母親的需要被滿足,母親的地位被家人尊重,母親的撫觸被丈夫理解。所以,在現在家庭育兒中,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讓丈夫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但是目前大多數的家庭,照看孩子的任務大部分在妻子和婆婆身上,丈夫就像一個巨大的“嬰兒”一樣,在家庭中享受嬰兒待遇,與之伴隨的就是妻子的感受得不到迴應,以至於妻子的能量被耗竭。

育兒從來不是母親一個人的事情,希望孩子在離開母親奔向父親的時候,家庭的“巨嬰”能夠成長起來,接住孩子,能把父親的能量傳遞出去,給予孩子支援,給予母親力量,促進建立良好的母嬰關係,對孩子的一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最後請分享給大家,說說看你的想法吧!讓我們再會!我是Ant小編。我們下次見!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