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試試看吧!一天不對孩子說:不!

只要帶過娃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叔叔阿姨都可以腦補一下以下這些畫面:

孩子在公園裡玩,看見了路邊的小螞蟻,趴在地上用棍子撥弄著,大人趕緊扶起,說“地上不能趴,髒!”

女孩, 肖像, 年轻, 房间, 白, 可爱, 快乐, 首页, 儿童, 人, 美丽

(source:pixabay )

孩子吃著飯,突然把勺子扔在了地上,大人眉頭一皺“不要扔,好好吃飯!”

孩子不會走,在屋裡爬,突然抓起地上的東西往嘴裡送,大人看到了一聲大吼“不要吃,髒!”孩子一愣,嚇哭了…..

此外還有玩水、開冰箱門、亂塗亂畫、會走路後不聽指揮跑來跑去,“不要….!不要…!!不要…!!!!”有多少情形讓大人頭疼呀,家長們想到這裡,一定會抱怨:“孩子太不聽話了,不讓他做什麼偏偏非要做,累死我了!”

真的是孩子不聽話嗎?

刺猬索尼克, 动物, 婴儿, 可爱, 小, 宠物


(source:pixabay )

孩子出生後,他就是一張白紙,所有的知識和經驗都要慢慢的積累,他會用他能夠控制的能力去慢慢的感受和學習。剛開始是用嘴,然後用手,等會走了後到處去觀察,等會說話了就開始不停的問“這是什麼?為什麼?”

當孩子在不斷的體驗、試錯中去了解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不合時宜的阻止他、打斷他、代替他、否定他,孩子還能學到什麼?無非是父母希望並且強制灌輸給他的那些觀點、知識和經驗,他不再具備自我探索和認知的能力,等他大的時候我們說“這孩子一點創造力都沒有”,那大人知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佔了多大的原因嗎?

人是自私的產物,大人的行為舉止似乎更體現出了這點:

孩子趴在地上玩土、看螞蟻,大人更愛惜那身衣服,衣服比孩子更重要;

孩子想自己吃飯卻弄的到處都是,大人懶得收拾衣服、桌子、地板、甚至孩子,自己的輕鬆比孩子自我鍛鍊更重要;

請你回想一下,當你對孩子生氣,不想讓他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有多少出發點是站在孩子上的?又有多少是站在你自己立場上的?

儿童, 模型, 可爱, 女孩, 女性, 肖像, 婴儿, 男孩, 播放, 玩耍

(source:pixabay )

當孩子的行為非你預期的時候,該怎麼做?----減少用“不”來命令他!


雖然絕大多數孩子一歲後都學會了“不”這個詞,他也會搖頭來表達自己的態度了,但是當你對他發出否定的命令的時候,他的小腦袋中卻無法分析太多的語言資訊,他還分辨不出肯定句式和否定句式的區別,比如“不要扔勺子”,他接受的命令是“扔勺子”!因此當你想阻止他的行為的時候,一定要給出簡單明確的肯定指令。

#情景一#

常見舉動:吃飯時扔勺子。

常見情形:把勺子撿起來擦乾淨再給孩子,並告訴他“不要扔勺子”。

正確舉措:不要揀扔掉的勺子,重新拿一把給他(忽視孩子扔勺子行為,避免強化他的這一舉動),並且用語言指示:“勺子是用來吃飯的,你可以用勺子來盛碗裡的飯菜”。

總結:不論孩子如何對待勺子,也許會扔,也許會拿勺子當筆畫畫,也許會用勺子不斷的敲打飯碗碟,也許用勺子杵碗裡的飯菜,不要簡單的阻止,那樣只會強化你不期望的行為,簡單的告訴他勺子具體正確的用途,他一定能學會正確使用勺子的方法。

#情景二#

常見舉動:爬到碗櫥那裡,開啟櫥櫃門玩裡面的鍋碗瓢盆。

常見情形:心急火燎的阻止孩子,生怕他打碎碗碟。“哎呦我的小祖宗,你可別禍害我了,打碎了碗怎麼辦?”

正確舉措:在一旁觀察和保護孩子玩弄碗碟,也許需要你眼疾手快才能阻止他的不經意破壞行為,但是打碎一兩個碗又有什麼呢?孩子觸控玩耍碗碟,是因為他對這種不熟悉物品的興趣,這時候正好讓他充分了解什麼是瓷、什麼是玻璃。如果真的打碎了,正好讓他知道“摔壞了碗是怎麼一回事”,也可以讓他知道,該使多大的勁可以避免打碎飯碗。


總結:孩子對不瞭解的物品的探索是與生俱來的,阻止只能增加他的好奇心,同時妨礙了他對世界的認識和感知。要“疏”而不是“堵”,要陪伴而不是阻止,要靜靜觀察而不是手把手的指導,當孩子充分了解了、知道了,自然他就會轉移對這類物品的興趣。麥芽同學在經過這種學習後,當他觸碰易碎物品時,我們只要提醒“玻璃的”、“瓷的”,他就會注意和小心,或者擺擺手,意思是知道這個東西不要碰,然後就走開了。

#情景三#

常見舉動:孩子進入塗鴉期,開始用筆到處亂畫。

常見情形:大人看到孩子在桌上、地上、衣服上隨便亂畫,趕緊抱起來,“哎呀,你把我這件名牌衣服給毀了,不行,不能拿著筆亂畫,把筆交出來!”

正確舉措:給孩子佈置好必要的塗鴉環境,然後溫柔而堅定的告訴孩子,“畫板和白紙是用來畫畫的,你可以在上面想畫什麼就畫什麼”。

總結:在合理規矩的支配下,要給予孩子儘可能多的自由探索的機會,充分給予他塗鴉的空間,但是要有必要的限制,從一開始就要告訴他,“哪裡能畫,哪裡不能畫”。

#情景四#

常見舉動:孩子會走了,平路已經不是他的菜,開始邁步走向草地、斜坡、沙坑….

常見情形:大人看到這種情況,趕緊抱回來,“多髒呀,不是和你說過不能去嗎?哪裡不讓去偏讓往哪裡走,這麼多平路讓你走也不走,老實給我在這呆著”。

正確舉措:在旁邊悄悄的保護孩子,讓孩子充分的去踩踏沙地、斜坡、泥土、石塊,並且適時的告訴他,“你走的是沙地,沙子軟軟的,如果脫掉鞋子,你能感受到沙子滲到你的腳趾裡”;如果走斜坡,告訴孩子,“上坡的時候會比較費力,身子需要向前傾,下坡的時候會往下衝,要小心”。

總結:過度的保護其實沒有任何好處,當孩子處在一個發展階段的時候,探索和感受是必要的鍛鍊,常說“喜歡走斜坡的孩子才能算會走路了”,阻止了他,也阻止了他學習前進的步伐。

你可以試試看,一天不對孩子說“不”,說簡單其實真的不簡單,要剋制自己看到孩子行為時脫口而出“不要…..”的衝動,又要想出合適的語言給予孩子必要但是簡單的指導,不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還是很難熟練掌握的。正確的溝通和交流方式,孩子才會聽、也願意聽你的,這是每個父母的必修技能之一。

看完今天的文章之後,大家是不是有什麼想法呢?請大家分享出去吧!我是葡萄小編。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親子天地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