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部分青少年不會勞動、鄙視勞動:成績好就行?

有人會說,家長培養孩子“做人上人”,這是可以理解的,這是人進步的動力,畢竟社會也有等級與階層。可是,以鄙視勞動、看不起普通勞動者來激勵孩子,這是有毒的成功學、勵志教育。

教育的首要目標,應該是把每個學生,培養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美國的富豪,會讓孩子從小自己去打工(幫鄰居剪草坪、洗車等)掙零花錢,而不是讓孩子養尊處優按“人上人”模式培養孩子。這和我國普通家庭的父母,讓孩子從小嫌棄勞動,形成鮮明的對比。

近年來,我們也可以讀到一些“暖新聞”,諸如被名校錄取的學生,拿到錄取通知書時,還在工地打工;名校學生,回家和當環衛工,的父母一起掃大街,然而,這種“暖新聞”的潛意識,還是打工、環衛工低人一等。


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把職業、勞動分為高低貴賤的意識和做法,會人為地局限學生的選擇,也阻礙社會發展!

勞動教育的缺失說明了什麼?

要知道,學習是一種勞動,生活也是一種勞動。


勞動教育,豈能缺失?

教育,不僅是教人技能,也不僅是教人升學,還應該讓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獲得巨大的愉悅感,能夠有效處理生活問題、實踐問題,能夠成長為一個有健康體魄,健全人格的人。


然而,因為長久以來的「人上人思想」,誠實做人,樸實做事的鄉下人哪裡去了?當“鄉下人“被整個社會遺棄,這是文明的進步,還是文明的落幕?

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擯棄“人上人”觀念了,不然到最後,把孩子教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各體,他們將難以適應社會,這樣就慘了!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