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為何校園欺淩屢禁不止?芬蘭用一個辦法讓校園欺淩降了一半

校園欺淩事件時有發生,造成的後果影響很惡劣:
輕則被欺淩者身心受創傷,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
重則年輕的生命瞬間凋零,給家人造成無盡的哀思。

人們在同情受傷害孩子的同時,對校園欺淩者深惡痛疾,
同時也在不斷發問:為什麼這類校園欺淩事件屢禁不絕?
為什麼校園欺淩者雖為孩子,手段做法卻如此兇殘?

校園欺淩,一直以來都受到社會廣泛的重視和討論。

隨著大眾對教育公平和社會倫理的越發重視,
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校園欺淩,試圖找到科學的解決方案。

被譽為全球教育水準最高的芬蘭,
就用一個方法讓校園欺淩案件狂降50%,
引得世界各國紛紛向其取經,它就是“KiVa計畫”。
 

Kiva計畫是什麼?

這項於2007年在芬蘭90%中小學開展的計畫,
全名為“Kiusaamista Vastaan”,在芬蘭語中是“反欺淩”的意思。

同時它還是一個雙關語,Kiva的發音
和芬蘭語中的“ 善良”很接近,其用意不言而喻。

這個校園反欺淩計畫由芬蘭圖爾庫大學開發,
得到了芬蘭教育文化部資助,涵蓋對象包括 1-9年級(7歲-15歲)學生,
主要通過互聯網線上線下學習實施該計畫。

與通常意義上的期望徹底解決校園欺淩的出發點不同,
Kiva計畫更強調“ 防患於未然”。

當大眾都將重點放在欺淩者與被欺淩者身上時,
有時候旁觀者的默許反而成為了校園欺淩的一大幫兇。

圖爾庫大學在研究中發現,
旁觀者是校園欺淩事件中最容易被改變的群體,
只要他們及時上告給老師,或者挺身而出,欺淩行為就會被立刻終止。

Kiva計畫就以喚醒旁觀者角色意識為重點,
通過改變“欺淩旁觀者”的態度、增強他們的責任感來共同抵制欺淩。


因為這些旁觀者的改變,很可能會在第一時間
去阻止和舉發欺淩事件,達到及時止損,以及適時控制的目的。

旁觀者不再是被動的證人,他們不僅會意識到自己可能是
下一個潛在的被欺淩者,還能增強他們的同理心
使之成為被欺淩者的保護者。

Kiva計畫負責人 Johanna Alanen 表示,
“他們必須決定一件事,那就是站出來力挺被欺淩者,還是保持沉默。
不同選擇,自然就會有不同的結果,但也有可能引領新的局勢。”

更注重事前預防

KiVa計畫主要分為一般性和針對性兩類措施,
一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開發,主要通過反欺淩課程和情景教學遊戲完成;
二是針對個別欺淩事件的應急機制,旨在通過有效干預來終止欺淩行為。

具體策略如下:

7歲、10歲和13歲學生要上約20門課程,
專家可以借此根據不同年齡來定義不同類型的欺淩行為

張貼相關反霸淩海報與標語、提供父母相關反霸淩指導手冊,
以協助其建構霸淩相關知識,並能於適切時機提供幫助

要求每個班級都必須制定相關反欺淩班規,每名學生都要簽名承諾

使用虛擬郵箱進行匿名舉報校園欺淩事件

安排一位受大家信任的老師傾聽學生的煩惱,並監督學生的行為

在欺淩事件徹底解決之前,會安排3名專家
負責保障被欺淩者的安全,以及和欺淩者溝通


引導學生如何通過肢體語言理解同齡人的感受,增強同理心、學會尊重他人

通過遊戲測驗方式,以定期瞭解學生對於
霸淩之認知程度,並由此建構相關課程

通過班級內小組討論、戲劇表演等活動,
以融入相關反霸淩宣導概念
 

更強調欺淩雙方協商

就像上面說的,Kiva計畫的一大優點就是在校園欺淩發生之後,
有一系列清晰快速的步驟提供操作。

如果學生之間發生了衝突,一名學生通過明確的事件
比如不讓他參加集體活動來指責幾名同學的欺淩行為,
那麼這名學生就可以請求老師召開一次會議,並要求旁觀者參加。

參與師生都必須填一張表格,
簡述事件經過、確定同意協商的會議時間和地點,
若有需要,還會讓接受過這方面訓練的高年級學生參加協助。

通常會議的時間會安排在課後,地點是在一個沒有人使用的教室裡。

會議中,一開始欺淩者和被欺淩者都有機會發言,讓老師判定事實;
之後老師會讓雙方進行自我反省,如果再發生類似事件,他們應該怎麼做。

通過瞭解欺淩的原因、過程、影響以及事件兩方彼此期望等,
鼓勵雙方對進行自我思考,並彼此協調商討;
最後雙方承諾擬定相關處置策略,老師會記錄下來,至此會議結束。

欺淩者不需要道歉

可能所有人會有此疑問,但這次會議的重點是放在
“ 發生了什麼問題”以及 “如何解決問題”上。
除非自己想要道歉,否則任何人都不用道歉。

因為任何迫於校方壓力的道歉都是言不由衷的,
很多人都只是心口不一地走過場而已。


何況這次會議並不是“一審結案”,
除了約定雙方的後續行為,校方還會透過持續追蹤
來瞭解與監督欺淩事件是否得到改善,
通常會在之後的特定日期(兩周後)召開第二次會議。

若是欺淩者還毫無悔改之心,
學校方面就會採取進一步的強硬措施,並通知父母。

自2007年Kiva計畫在芬蘭全面實行以來,
校園欺淩案件銳減50%,其立竿見影的效果吸引其它國家爭相效仿。

2015年,KiVa計畫的第一階段在
阿根廷、哥倫比亞共和國、西班牙、墨西哥
和智利等拉丁美洲國家陸續實施。
當時因為課程只有英文版,一開始只在雙語學校內開展。

其他國家如荷蘭、英國、德國、比利時、義大利、
盧森堡、愛沙尼亞、瑞典、紐西蘭和匈牙利
也開始嘗試把KiVa反欺淩計畫納入教學中。

寫在最後

除了芬蘭,其它國家也一直在尋找處理校園欺淩的策略。
比如挪威的 奧維斯欺淩防范專案(Olweus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
稱得上全球首創的校園反欺淩方案。

它的特色在於從 學校、班級、個人、社區四個核心維度
進行相關策略的擬定與實施。

具體策略包括:
舉辦社區集會向家長說明受欺淩學生的徵兆;

完善的調查問卷,40個問題來檢測學生是否經歷欺淩行為以及對此的態度;

安排認證培訓師(至少1年以上的專業學習)為老師提供指導,
保證10個月內每月最少1小時的諮詢服務;

讓學生觀看影片,以喚起對欺淩受害者的同情心,
定期班會討論如何防止欺淩;

校長要監督校內食堂、廁所和操場等公共區域的學生安全。

還有“ 其雅克哈反霸淩計畫”(Kia Kaha Anti-Bullying Program),
同樣也是強調社會和學校共同合作來防治欺淩。

這些反欺淩計畫之所以在本土得到支持且大力推行,
一方面是整個國家對欺淩行為的認知和覺醒,
一方面也是有強有力的資源作為後盾,能夠研發一套整體性欺淩防治方案。

而根據相關研究發現,整體性的方案更能夠有效降低校園欺淩案件的發生率。

正因為全民參與,才會讓更多看似“旁觀者”站出來有效地去遏止惡行,
也才會塑造一種“勿以惡小而為之”的社會責任感。

此外,通常發生校園欺淩,大眾看得到的往往只有衝突。

但從這些成功的反欺淩方案中,我看到的是,
比起強調道歉,更應該強調的是針對欺淩雙方的務實性的解決辦法。

態度固然重要,採取正向的措施解決困境、預防類似事件的發生,
才能讓事情從欺淩雙方心裡“真正地過去了”。

讓很多看上去很“微小”的措施,
去逐漸根除“校園欺淩”這一龐大棘手的問題,
似乎也不難做到,但需要的是往往這個社會中—— 你我他的共同努力。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